English

从“合格+特长”模式到第一个教育集团

1998-01-0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文琴 我有话说

走进上海建平中学校园,你会感到这里充溢着一种良好的氛围,尤其是那象征着智慧的硕大金苹果雕塑,还有那陈列室里数不清的奖状和奖杯。然而,建平中学让你深深赞叹的还是那10余年来坚持教育改革的精神和实践,是那位紧紧抓住历史机遇,带领学校勇往直前,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基的校长冯恩洪。

建平中学建于1944年。1985年冯恩洪出任建平中学校长,从此,学校大步走上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,并以新型的办学模式名扬海内外。

什么是建平特色?简而言之,就是合格+特长、规范+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每个学生均衡发展和门门功课必须达到85分以上才能评三好的观念,要求学生在德、智、体诸方面合格的基础上,发展自己的特长。这一模式旨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、发展个性、培养特长,为每一个学生充分、主动、活泼、自由地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。多年实践表明,其效果是显著的,这项改革是成功的。学校先后20多次被评为全国、上海市先进集体或文明学校。

在建平中学,不搞加班加点、不搞题海战术,可这些年来高考年年取得优异的成绩。其中的奥秘是什么?

冯恩洪校长说,就在于学校为实施“合格+特长”模式而进行的课程改革。其主要内容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“三、二、一”课程,即三种课程。

第一课程是国家教委规范的基础课程。这一课程实行按程度分层次教学。每门课程分A、B、C三种进度,由学生自由选择(不同于快慢班的做法)。这样,一个学生从自己实际出发,可以在A班学数学,B班学外语,C班学物理,因而学得轻松自如。第一课程全部在上午开课,每堂课压缩为40分钟。

第二课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。以开设丰富多采的选修课和兴趣活动课为内容。今年共开设95门,参加学生达4230人次。选修课有长期相对稳定的,有针对学生热点的;如《公共关系》、《形式逻辑》、《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》、《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的结构问题》等。活动课有学科知识类、文化类、技能类,有30个专门教室。第二课程做到了教育思想、师资、设施、经费、政策5个方面都有保证,一切有章可循。在这个大课堂里,学生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近些年来,在市区、全国以及国际的各项竞赛中该校有上千人次获奖,国际级的有4次,市级79次中一等奖达64次。适应第二课程的需要,建平的教师,除了上一门必修课外,人人都要开一门选修课,带一个兴趣小组。

第三课程是渗透教育影响的隐性课程。整洁高雅的校园,教学楼内墙上的一幅幅精美的绘画,工笔的、写意的、抽象派的、后现代派的,使学生犹如进入了艺术殿堂。

建平模式来自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冯校长,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30多年,他有理论、有实践,立志教育改革,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他说,人是有潜能的,教育要注重人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,要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,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。

建平改革在不断深化。为了推而广之,使建平成为素质教育的基地,发挥学校的规模效应,经过艰苦努力,建平中学已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教育集团,现已包括建平21世纪高中、建平双语学校、建平国际职业技术培训中心、建平平和小学等。这项改革能使学生顺利地进入高一阶段学习,冯校长说,这叫解开锁链跳舞。

如今,建平的改革又有新思路,又推出了新项目,冯校长旨在把建平办成一所万人中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